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讯: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www.cusdn.org.cn“气候融资”一词成为2012年的热词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而气候资金存在巨大缺口,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话题。
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苏伟日前表示,为破解气候融资瓶颈,发改委将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,健全气候融资机制,逐步引导资本进入并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。
气候资金存在巨大缺口
2012年12月21日,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《2012中国气候融资报告》。《报告》指出,我国在节能减排“十二五”规划中设立的一系列目标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,成为发展气候融资、撬动社会资本的难得机遇。
但《报告》同时也指出,虽然国内气候融资大有潜力,但当前存在的公共资金引导能力不足,创新金融工具开发不够以及资金运用不平衡、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气候资金的流动。
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表示,不论以哪种模型测算,国内气候资金均存在巨大缺口。
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也认为,目前全球气候融资前景亦不明朗。
根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的共识,2010~2012年发达国家在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到期后,2020年前应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,但这一目标如何落实仍需磋商。2013~2020年之间是否会出现“资金缺口”尚不得而知。
不过,美国高级谈判官员Jonathan Pershing表示:“我们已经开始部署并将继续提供资金,这期间不会存在一个‘缺口’。”
但乐施会气候变化政策顾问Tim Gore对此表示并不乐观。他说:“发展中国家正走向气候融资的财政悬崖。”Tim Gore提醒,“一定要认识到发达国家使用‘继续’一词背后的含义。‘继续’代表两个含义:‘增加’或者‘减少’,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‘增加’。”
而据乐施会最新发布的《关于发达国家快速启动资金承诺研究报告》显示,发达国家承诺的快速启动资金里面仅有33%可以算是“新的”,其余的都是哥本哈根会议前各国已经承诺的拨款。
上述《报告》还显示,只有43%已知的快速启动资金以资助金的方式发出,而绝大多数的资金则是贷款的性质,发展中国家必须按不同程度的利息水平来偿还款项;只有21%已知的资金被指定用于支持气候适应项目,以增强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。
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表示,由于缺乏一个可测量、可报告、可核实的机制,不排除发达国家将其他援助资金统计在了快速启动资金里。
碳交易成气候融资“活化剂”
2012年12月21日,苏伟在出席“中国气候金融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讨会”时表示,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,通过该市场为应对气候变化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。
据悉,去年发改委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深圳、湖北和广东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,并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逐步在排放限额和交易的框架下,通过金融市场推动碳排放交易的开展。
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政策工具中,碳排放权交易是全球最受关注的减排机制。正在建设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望成为气候融资的“活化剂”,在未来通过市场化机制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提供激励。
苏伟认为,中国在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,但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,私营资本和国际合作也应成为气候融资的主要来源。但他同时也表示,一些发达国家本身面临金融危机的挑战,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多指望国际资本。
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表示,要突破气候融资瓶颈,中国应加强公共资金的引导能力,给予明确的政策信号和适当的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气候金融创新的积极性。
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建议,中国应建立有效的能源价格机制,通过征收碳税等政策手段来理顺能源价格;应建立起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,从而确定排放价格,向投资者发出明确的信号。
专家认为,目前国内气候资金存在巨大缺口,而激活融资机制、完善气候融资的基础条件、创新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方案等三方面措施则有望破解融资瓶颈。
《2012中国气候融资报告》指出,首先需要激活融资机制,拓宽国内公共资金来源,开发多样化的气候融资贷款产品,逐步发展气候债券产品,积极支持国内碳金融产品创新。同时,加大投向适应领域的气候资金,重视气候变化“软实力”建设。
其次,要完善气候融资的基础条件,建立气候资金监测报告核查体系,设立“应对气候变化”预算支出科目和专项资金,设立碳交易金融监管机构,推动碳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机制建设,成立气候金融行业性联盟等。
再次,还需要创新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方案,大力推进国际公共资金、国际私人资金和国内公共资金、社会资金的多元合作以及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等。
来源:中国联合商报